下载地址:https://www.5shubook.com/p-6718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s://m.5shubook.com/p-67181.html
出处:国学五术书社【www.5shubook.com】
《脉诊在六经病中.脉诊资料书籍网盘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诊在六经病中.脉诊资料书籍网盘下载.pdf(4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作者:徐剑秋徐迪华 关键词:脉诊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 摘要本文解析了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运用脉诊的思想方法,有七个要点:一 是根据六经病病理而确定的主症主脉,以此展开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合病、病的辨 证;二是注意脉象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三是以脉析证,确定可否汗、下的治 疗原则;四是掌握脉的阴阳属性和组合规律,确定病因之异和虚实寒热之变;五是掌握寸、关、 尺脉的个性与共性,判断不同的病位与病证。六是分析脉与症的内在联系,发现五脏间的生克乘 侮病理;七是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判断阴阳气血乖戾的原因所在。 伤寒论 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2、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 证的方法。为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1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六 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 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 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 热往来、 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 四肢厥冷等主症, 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伤寒论
3、 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 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 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 汤治疗; 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 汤治疗。 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少阴疡 篇云: “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迟脉主里寒 而作的诊断, 治则当先治里寒。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 重要作用。太阳
4、病风寒表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 风寒表虚证,当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 的新加汤治疗。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疗; 虽有实热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中有虚,宜选既能清热又益 气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泄热 的承气汤治疗。 2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 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 脉象总是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因此, 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
5、传变。伤寒论太阳篇云:“ 伤寒一日太阳受亡, 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其人不呕,清 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趋 向的例证。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胜复,均属危病 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主要。病由阴出阳, 脉由沉转浮, 由绝转还 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 “ 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 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 上述条文,
6、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 经验总结。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很突出,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 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成结胸。” 本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 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仲景这种以脉测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 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 3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 太阳篇云:“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 又云: “ 太阳病发热无汗,热多寒 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身疼痛,
7、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 则厥逆。 ” 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 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在本书的阳明篇里 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 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又云: “ 阳明 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病人烦热,汗 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
8、汤,发汗宜桂枝汤。” 上述四条,通过平脉辨证,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 使热邪下泄;后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伤寒 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确定下剂的用量者,”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设 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此一方法,亦可供今人借鉴。 4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实 难经四难云:“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 三阴 。” 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降、主虚,浮、大、弦、数、 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细
9、、缓之类均为阴脉。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 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定规律。例如浮数、滑数、弦滑、弦数、洪数都是二阳 脉,分别代表着表热、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 都是二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濡数为 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病理。仲景正是掌握 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 实之变。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的病例中,浮是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 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感受风寒者,由于寒为阴邪,其
网友评论